|
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在高平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原始农耕文明。高平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祖先种地全靠他”。
千百年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高平官方或者民间都要举办祭祀神农炎帝活动。今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至5月21日(农历四月十四),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将在高平隆重举行,届时会有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到这里祭祀神农炎帝。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平,探访华夏根祖文化。
羊头山:百草尝尽 开创农耕
羊头山,也叫首阳山,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神农镇境内,为高平和长子县的界山。海拔1297米,在高平境内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羊头山与毗邻的黎侯岭、老顶山、发鸠山、朗公山共同构成庞大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
羊头山整体山形从南往北看,似一只巨大山羊延伸出了两只长长的角。在羊头山中峰,原有一块巨石,其形状也似一只山羊,羊头朝向高平境内。据清乾隆版《高平县志》记载:“旧志云,上有石状如羊头……,帝尝五谷于此。”说的就是羊头山上的石头,而羊头山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羊头山现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遗址。山顶有神农庙、神农城遗址,城下有神农泉、神农井和传说中神农氏耕耘过的五谷畦,还有北魏时期的石窟群。山顶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底座为伏羊,系山之标志。
相传神农炎帝当年踏遍高山大河,却没有发现一种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辗转到了羊头山,发现这里奇花异草众多,便在这里仔细寻找,并开荒种植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可食植物,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谷子。“炎帝当时在羊头山五谷畦成功培育出了第一种农作物黍,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他采用火耕方法,草木成灰,入土成肥,并引用神农泉、神农井水灌溉,从此人类才有了香甜可口的小米饭。”景区讲解员郜弯弯介绍道。现在,高平鼓书《谷子好》里依然唱着“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石径向山之深处走去,路两旁的桃树上系满红布条,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心愿。随着首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的临近,来羊头山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神农氏是上古三皇之一,与女娲、伏羲并列,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先祖。今天来羊头山主要就是想看看神农氏的发源地。这里风光很美,果然是人杰地灵。”来自河南的杨先生说道。
运城小伙孙斌特意让高平本地的朋友带他来羊头山转转。他说:“羊头山是人类始祖神农炎帝种植五谷的地方。过几天又有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在高平举行,今天提前来感受一下这里的历史气息。因为毕竟是因为神农炎帝,才有了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我们应该纪念他、缅怀他,向农耕文明致敬。”
炎帝中庙:岁时奉祀 有祈即应
明清时期,高平祭祀神农炎帝的庙宇数量达到了高峰,百里有百所炎帝庙。这上百所炎帝庙中,有三所炎帝庙为官方所建,规模较大,分别是上、中、下庙。上庙亦称高庙,建在羊头山顶,现只剩下遗址;下庙建在高平市城东关,现已不存;中庙保存完整,是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庙,俗称古中庙,位于下台村,地处羊头山脚下,此处山林茂密,黄土深厚,传说神农炎帝长年在此间耕作,是他活动的主要场所。庙内正殿东墙壁上镶嵌有碑碣一块,是清朝康熙年间所立,记述着炎帝神农氏尝五谷造福于民的事迹。
据看庙人邢安根介绍,90年代,有村民在擦拭中庙门旁围墙上的白灰时,忽然发现西面门洞正中拱券门额上显露出“炎帝中庙”四个清晰的大字。根据落款来看,“炎帝中庙”刻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距今已有394年的历史。
邢秀德是中庙村公认的文化人。“无梁殿,也叫太子殿,是炎帝中庙最有看头的。”邢秀德喜滋滋地说,“无梁殿殿内不设梁栿梁架,殿顶用木质藻井支撑。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技术高超的匠人,不必用铁钉就能造出有深度感的藻井。此殿小巧秀丽,庄重稳健,风格别树一帜。”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中庙村都要举办庙会,许多周边的人特意赶来中庙祭祀神农炎帝。采访当天,正好赶上中庙村一年一度的庙会,村里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来炎帝中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上池村村民孟广发一大早便来到炎帝中庙。他说:“很早以前,发生旱涝灾害时人们都要来这里祈求风调雨顺,每求必应,很是灵验。每年三月十五,我都要来炎帝中庙祈求保佑。因为神农炎帝是农耕的祖先,是我们农民耕种的创始人。”
炎帝陵:寻根祭祖 文化圣地
炎帝陵,俗称“皇坟”,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神农镇庄里村。明代乐律家朱载育的《羊头山新记》和清代《泽洲府志》卷四六部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羊头)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柘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相传炎帝逝世后在此装殓安葬,因此就把这块地方叫作“装殓”,后来演变成“庄里”,村名由此而得。
炎帝陵园内有五谷庙,始建年代不详。院内有一棵周长6.2米的柏树根,以此推断,此庙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炎帝陵”碑原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之后墙中央。立碑时间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彀旦”。落款为申道统。“申道统为当地的一位秀才,‘申’这个姓氏据说是神农炎帝的‘神’字延伸出来的,所以这块碑是神农炎帝的子孙为纪念先人所立。”景区讲解员焦娇说道。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品牌。2014年,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它是高平市“打造炎帝故里、建设大美高平、重塑高平形象、促进富民强市”的一张重要城市名片。新修复的炎帝陵以五谷庙为核心,包括朝圣大道、碑亭等,共占地160余亩。其中,仿古建筑全部是宋代风格,中轴线上由低而高分别是山门、功德殿、始祖殿和炎帝大殿。两边坐落着百草堂、医药堂、农耕堂等。
“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最宏伟的建筑,它体形庄重,风格简朴,面阔9间,进深5间,寓意着神农炎帝九五至尊的地位。殿内供奉着是神农炎帝尝百草中毒后的样子,所以面部是黑色的,以此纪念他为造福黎民舍生忘死的精神。”景区讲解员焦娇说道,“5月14日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的祭祖仪式就是在炎帝大殿举行。”
太原某高校的郭老师听说家乡高平要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的消息后,特意从太原回到高平,和友人一起到炎帝陵参观。她说:“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农耕文化的始祖神农炎帝,是在我们高平羊头山这个地方生产生活的。我和同学们还骑着自行车来过炎帝陵这个地方。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小庙。今天故地重游,看到炎帝陵如此气势磅礴,焕然一新,而且还要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作为一名高平人,我真的感到特别自豪。”
“听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要在我们高平举行,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平人,当然是特别激动,特别开心。在这里先预祝这次活动能够圆满成功。其次,还要邀请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来我们炎帝陵参观,来我们高平做客。”高平本地人王先生说道。
历史是一棵沧桑老树,神农炎帝就是这棵老树的根。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的举办,不仅是缅怀神农炎帝,也是光大神农炎帝文化,更是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正是我们对始祖神农炎帝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纪念,才让中华文明可以顺着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行。(撰稿:窦吟 徐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