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山西高平篇| 山西高平:神农文化古建雕梁,梆子鼓书谱新华章
|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择水而居的人类出现,丹河岸边就弥漫起了五谷的芳香。
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威烈王七年,赵浣城泫氏,即在于此。而此地因在泫水河之上,故名泫氏城。这是高平第一次有记载的地名。战国时,这里改名为长平邑。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此地。北魏永安二年,即公元529年,这里成了长平郡,隶属于建州,领泫氏、高平二县,高平之名从此开始出现。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市,成为省辖县级市。
丹水汤汤,穿越时空;太行巍巍,辉耀古今。两千多年来,或强者争霸驰骋中原,或建郡置县赓续文明,高平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结伴同行。
神农文化千古传承。羊头山又名首阳山,因山巅两座石雕方形塔恰如羊之双角,故而得名。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唐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所立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其首句即是:“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内文记载了,炎帝在此“遍徙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之事。
高平庄里村,史书中记载的炎帝陵就坐落在这里。一直以来,高平民间祭祀神农炎帝的活动从未间断。一代代高平百姓在这片祥和之中生息繁衍。他们通过种种方式感念先祖,更希望能把炎帝神农氏勇于实践、敢于创造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
“断梁”承大殿,壁画夺天工。高平崇明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即公元971年,它是高平现存最早的宋代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宋代大殿却用一对断梁巧妙地支撑起整座建筑,而且经历1000多年风雨,仍安然无恙。其奥妙在于与之相关的斗拱。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小殿,却用了七铺作斗拱,这些双杪双下昂斗拱和深远的出檐,大大提高了昂尾的荷载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了梁的荷载。
高平的另一座千年古寺开化寺的壁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也是我国现存宋代寺观壁画面积最大的一处。根据殿内北壁土墙上的画工题记,可知开化寺壁画为民间画师郭发所绘,历时达5年之久。正是这位画师,让后人得以穿越1000多年的岁月长河,感受到古人的虔敬诚心。
梆子激越,鼓书悠长。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讲述了抗战时期,太行母亲赵氏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弘扬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和人民坚定信仰、勇于牺牲的大无畏“太行精神”。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当地人称“大戏”。从北宋泽州艺人孔三传归纳“诸宫调”开始,上党梆子就成为了高平人民的精神家园。
高平的“鼓儿词”,也是高平老百姓生活的助兴。它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在清乾隆初年就已成型,流行于晋东南高平一带。每当烧香敬神、孩子满月、老人祝寿时,鼓书艺人们就会前来助兴。新中国成立后,“鼓儿词”改为“高平鼓书”,并加入了二胡、弦子乐器伴奏。说唱内容除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有许多部贴近生活的书目。
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高平人用灵巧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坩埚炼出铁样的性格、古朴建筑谱就凝固的音乐、特色美食酿就甜蜜的味道、上党梆子吼出酣畅的人生。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威烈王七年,赵浣城泫氏,即在于此。而此地因在泫水河之上,故名泫氏城。这是高平第一次有记载的地名。战国时,这里改名为长平邑。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此地。北魏永安二年,即公元529年,这里成了长平郡,隶属于建州,领泫氏、高平二县,高平之名从此开始出现。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市,成为省辖县级市。
丹水汤汤,穿越时空;太行巍巍,辉耀古今。两千多年来,或强者争霸驰骋中原,或建郡置县赓续文明,高平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结伴同行。
神农文化千古传承。羊头山又名首阳山,因山巅两座石雕方形塔恰如羊之双角,故而得名。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唐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所立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其首句即是:“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内文记载了,炎帝在此“遍徙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之事。
高平庄里村,史书中记载的炎帝陵就坐落在这里。一直以来,高平民间祭祀神农炎帝的活动从未间断。一代代高平百姓在这片祥和之中生息繁衍。他们通过种种方式感念先祖,更希望能把炎帝神农氏勇于实践、敢于创造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
“断梁”承大殿,壁画夺天工。高平崇明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即公元971年,它是高平现存最早的宋代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宋代大殿却用一对断梁巧妙地支撑起整座建筑,而且经历1000多年风雨,仍安然无恙。其奥妙在于与之相关的斗拱。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的小殿,却用了七铺作斗拱,这些双杪双下昂斗拱和深远的出檐,大大提高了昂尾的荷载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了梁的荷载。
高平的另一座千年古寺开化寺的壁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也是我国现存宋代寺观壁画面积最大的一处。根据殿内北壁土墙上的画工题记,可知开化寺壁画为民间画师郭发所绘,历时达5年之久。正是这位画师,让后人得以穿越1000多年的岁月长河,感受到古人的虔敬诚心。
梆子激越,鼓书悠长。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讲述了抗战时期,太行母亲赵氏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弘扬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和人民坚定信仰、勇于牺牲的大无畏“太行精神”。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当地人称“大戏”。从北宋泽州艺人孔三传归纳“诸宫调”开始,上党梆子就成为了高平人民的精神家园。
高平的“鼓儿词”,也是高平老百姓生活的助兴。它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在清乾隆初年就已成型,流行于晋东南高平一带。每当烧香敬神、孩子满月、老人祝寿时,鼓书艺人们就会前来助兴。新中国成立后,“鼓儿词”改为“高平鼓书”,并加入了二胡、弦子乐器伴奏。说唱内容除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有许多部贴近生活的书目。
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高平人用灵巧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坩埚炼出铁样的性格、古朴建筑谱就凝固的音乐、特色美食酿就甜蜜的味道、上党梆子吼出酣畅的人生。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上一条:
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以花为媒引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