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年高平农耕文化节纪实
|
2012年6月9日,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神农炎帝发明五谷之圣地——羊头山广场,隆重举行。
六月的羊头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011年,高平炎帝故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神农圣托的羊头山上,绿树环绕,长水流淌,一片绿色的海洋。炎帝祭祀广场,更是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整洁的上山公路上,行走着身穿各种演出服装的群众演员。碧波荡漾的湖面旁,人们在杏树梨树下拍照留影。威风锣鼓队,敲打着响彻云霄的锣鼓,欢迎到来各方的嘉宾。广场石柱上,也燃起了红色的火焰。
广场内,更是一片花团锦簇的气象,高高悬挂的气球标语上,写着“品农耕文化、赏三晋精品、助高平发展、促山西腾飞”的大字,地面上,大红的地毯,从路边一直铺到了神农庙。伟岸高大的炎帝像披上了大红的斗篷,象征着炎帝“以火为德、发明农耕”的伟大事迹。塑像下,人们摆放了一圈又一圈美丽的花盆,寄托着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无比崇敬。
此次活动由山西省文化厅、晋城市人民政府主办、高平市委市政府、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规格比往年有了提高。上午九点,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安焕晓宣布开幕。高平市市委书记致欢迎辞:传承炎帝精神,弘扬炎帝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我们高平大力实施城乡文化创建工程,实现市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户有文化室的四级联创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以丝绸、黑陶、戏曲、剪纸等为代表的十大类近百个文化品种;积极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省级大型文体活动,扩大高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得高平先后荣获了山西省“文化强县”、“文化建设示范县”等光荣称号。今天,在羊头山上举办中国高平第三届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既是各级领导对我市文化事业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我市各项工作的一次大促进。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炎帝精神,将我市的文化事业进一步大创新、大发展、大繁荣。
晋城市市委常委、组长部长范丽霞说:在这万木争荣、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里,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华诞的浓郁气氛中,中国高平第三届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这里举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晋城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在强力推进。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加快,文化惠民工程有力实施,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保持了一股良好的发展势头。
高平市作为全省文化强县,在文化体制改革、精品剧目创作、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行政村、乡镇、市区的文化活动广场星罗棋布,广大群众通过这个平台,展现才艺、表现自我、陶冶情操、弘扬新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力提升和丰富文化活动广场的内涵和形式,打造文化品牌,高平市委、市政府特申请承办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这是县级市首次举办全省性的广场文化艺术节,晋城市委、市政府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给予支持。
这次全省广场文化艺术节在高平市举办,既是对高平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晋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大支持。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学习各兄弟市、县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动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后,预祝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高平市作为全省的文化强县,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星罗棋布,广大群众通过这个平台,展现才艺、表现自我、陶冶情操、弘扬新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次全省广场文化艺术节在高平举办,既是对高平“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晋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大支持,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学习各兄弟市县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说:在这花开锦簇、春光夏初之际,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美丽的高平市隆重开幕了,我仅代表艺术节组委会和省文化厅,向参加艺术节的全省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艺术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平市委市政府以及热情好客的高平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我省广场文化活动从适应到规范、从普及到提高,从自娱自乐到开展组织活动,从满足群众的要求到打造文化品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丰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紧密相连,已经成为我省覆盖率最广、受益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群众性能化活动,已经成为我省基层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文化形象景观,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场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充活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踊跃的展示了我们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行业文化的精神,发掘和弘扬了一大批珍贵的炎帝文化遗产,打造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坚强、意志坚强、观赏坚强的群众文化精品,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拉进了广大群众和文化艺术的距离,升华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即弘扬了西方文化又战略和巩固了基层群众思想文化阵地,即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建设,又有力的促进了广大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继承,为响应群众文化发展的先决形式,展示我省广场文化生活喜人局面,更好的做好全省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引导组织和示范工作,我们从2002年以来,开始举办全省性的广场文化活动,今年是第七届,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广场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展示我省广场文化艺术最高成就和成果,也是地方广场文化的精品,同时为全省各地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走向作用,使其以大众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面貌展示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为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社会主义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本届广场文化节,秉承文化盛会、群众节日的宗旨,及时抓提高、促和谐的工作原则,集中展现近年来全省广场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全省群众文化百年来趣味多知、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次广场文化艺术界无论是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上,我们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力求将在规模、水平、特色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次广场文化艺术节将由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优秀节目演出,演艺人数超过了1000人,参加的节目大多是在各地经过精心选拔的艺术经典,多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多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可以说本次广场文化艺术节,既是一次群众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也是一次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盛会,还是一次优秀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弘扬的盛会,更是一次促进群众文化质量全力提升和跨越的盛会,同志们,朋友们,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群众,创造环境优美,节目优秀,休闲优逸的广场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概的群众文化品牌,把最后的精神奉献给人民群众,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相信本次艺术节有全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省委和晋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支持,有高平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安排和组织和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将会办成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盛会和人民的节日,将会为我们党建党90周年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氛围,预祝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艺术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成功。
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民间艺术节目登台表演。第一个上场的是长治市代表队,他们表演的八音会叫《上党雄风》。八音会是上党地区传统的地方民间艺术,以鼓、锣、釟、苼、笛、磐、琴、萧八种乐器组成,乐器有吹有打,演员有蹦有跳,面部表情丰富,动作夸张,演奏风格粗旷豪放。节目反映出上党人们艰苦创业、不屈不饶、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八音会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个上场的是朔州队,表演节目《幸福年》,以塞外年文化习俗为表现主题,吸收民间艺术特色与风格,把扇鼓、秧歌、旺火等朔州传统元素融为一炉,反映了塞外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节目年文化气息浓郁,演员俏皮活泼,令观众眼前一亮,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三个上场的是临汾市代表队,他们的节目仍然是山西省的特色节目——威风锣鼓《黄河古韵》,威风锣鼓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节目气势磅礴、高亢激昂、扣人心弦、淋漓酣畅,体现了黄河气势以及黄河儿女勤劳淳朴、粗矿豪放、倔强好胜的性格。表演至高潮,演员忘己,观众陶醉。
接着上场的是大同市,大同市带来的节目是《魏都风情》,该表演队是此次参赛中年龄最大的一支队伍,年过四十的妇女们身穿大红色的民族服装,手持红伞,她们在欢快的节奏之中翩翩起舞,体现了人们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穿插的《猪八戒背媳妇》,更是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
吕梁市的《汾阳地秧歌》是一种曲艺说唱地摊秧歌,形成于元末,盛行于清代。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在平地上设场子即可表演。2008年,汾阳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下来的是晋中市,她们表演的是大型舞蹈《桃花迎春》,这个曲目根据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编排而成,80个演员身穿绿装,头戴绿花,表现春回大地的烂漫春色,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喜悦心情。
第七个上场的是运城市的《河东新秧歌》该节目以地方眉目曲调为主要音乐素材,融入了现代舞的元素,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现代舞中强烈的感染力赢得了现场的观众,赢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阳泉市带来的节目是《讶鼓熙州》产生于北宋神宗年间,创始人为宋将王韶。王曾指挥熙州之役,他曾在战争中使用面色狰狞的讶鼓队恐吓对手,取得了胜利。《讶鼓熙州》所表现的是宋朝对西夏战争中的熙州之役。2008年,讶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忻州市的《原平凤秧歌》起源于800多年前,是山西省优秀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道具制作和舞蹈形式在全国独一无二,其中竹圈甩帽最具特色。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城市上场的曲目仍然是八音会,节目名称叫《八音汉子》80名男孩边吹边舞,演员表情豪迈奔放,再现了晋城地区独特的民俗、民风、民貌。
东道主高平市代表队表演的节目是高平市传统的民间艺术九莲灯,该节目是元宵节的抢手节目,在顺治年间就已经风行,灯的舞发有“溜灯”、“甩灯”、“对灯”、“分灯”、“饶灯”、“晃灯”、“转灯”等。演员跑场的线路有“溜场”、“跑场”、“倒搭钩”、“小穿花”、“双对花”、“剪子腿”、“蛇蜕皮”、“分场”、“一窝蜂”等。表演的姑娘们将灯舞得眼花缭乱,高潮迭起。
最后压轴的是太原市代表队,节目《龙城天鼓》是太原锣鼓的经典节目。其特点是以铙、钹的特有声响为主体,加上形神兼备的指挥艺术,演奏出了一曲气势磅礴的龙鼓之声,如江河大潮、如逐浪排空,似阵阵春雷声震大地。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听觉的大宴。
运城市的舞蹈《河东新秧歌》,获得的一等奖,高平市民间《九莲灯》和忻州的《原平凤阳歌》、太原市的《龙城天鼓》获得二等奖,朔州的《幸福年》、晋中的《桃花迎春》长治的《上党雄风》获得了三等奖。临汾、吕梁、大同、晋城、阳泉选送的节目获得了优秀奖。
六月的羊头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011年,高平炎帝故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神农圣托的羊头山上,绿树环绕,长水流淌,一片绿色的海洋。炎帝祭祀广场,更是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整洁的上山公路上,行走着身穿各种演出服装的群众演员。碧波荡漾的湖面旁,人们在杏树梨树下拍照留影。威风锣鼓队,敲打着响彻云霄的锣鼓,欢迎到来各方的嘉宾。广场石柱上,也燃起了红色的火焰。
广场内,更是一片花团锦簇的气象,高高悬挂的气球标语上,写着“品农耕文化、赏三晋精品、助高平发展、促山西腾飞”的大字,地面上,大红的地毯,从路边一直铺到了神农庙。伟岸高大的炎帝像披上了大红的斗篷,象征着炎帝“以火为德、发明农耕”的伟大事迹。塑像下,人们摆放了一圈又一圈美丽的花盆,寄托着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无比崇敬。
此次活动由山西省文化厅、晋城市人民政府主办、高平市委市政府、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规格比往年有了提高。上午九点,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安焕晓宣布开幕。高平市市委书记致欢迎辞:传承炎帝精神,弘扬炎帝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我们高平大力实施城乡文化创建工程,实现市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户有文化室的四级联创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以丝绸、黑陶、戏曲、剪纸等为代表的十大类近百个文化品种;积极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省级大型文体活动,扩大高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得高平先后荣获了山西省“文化强县”、“文化建设示范县”等光荣称号。今天,在羊头山上举办中国高平第三届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既是各级领导对我市文化事业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我市各项工作的一次大促进。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炎帝精神,将我市的文化事业进一步大创新、大发展、大繁荣。
晋城市市委常委、组长部长范丽霞说:在这万木争荣、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里,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华诞的浓郁气氛中,中国高平第三届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这里举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晋城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在强力推进。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加快,文化惠民工程有力实施,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保持了一股良好的发展势头。
高平市作为全省文化强县,在文化体制改革、精品剧目创作、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行政村、乡镇、市区的文化活动广场星罗棋布,广大群众通过这个平台,展现才艺、表现自我、陶冶情操、弘扬新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力提升和丰富文化活动广场的内涵和形式,打造文化品牌,高平市委、市政府特申请承办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这是县级市首次举办全省性的广场文化艺术节,晋城市委、市政府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给予支持。
这次全省广场文化艺术节在高平市举办,既是对高平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晋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大支持。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学习各兄弟市、县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动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后,预祝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高平市作为全省的文化强县,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星罗棋布,广大群众通过这个平台,展现才艺、表现自我、陶冶情操、弘扬新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次全省广场文化艺术节在高平举办,既是对高平“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晋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大支持,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学习各兄弟市县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说:在这花开锦簇、春光夏初之际,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美丽的高平市隆重开幕了,我仅代表艺术节组委会和省文化厅,向参加艺术节的全省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艺术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平市委市政府以及热情好客的高平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我省广场文化活动从适应到规范、从普及到提高,从自娱自乐到开展组织活动,从满足群众的要求到打造文化品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丰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紧密相连,已经成为我省覆盖率最广、受益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群众性能化活动,已经成为我省基层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文化形象景观,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场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充活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踊跃的展示了我们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行业文化的精神,发掘和弘扬了一大批珍贵的炎帝文化遗产,打造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坚强、意志坚强、观赏坚强的群众文化精品,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拉进了广大群众和文化艺术的距离,升华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即弘扬了西方文化又战略和巩固了基层群众思想文化阵地,即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建设,又有力的促进了广大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继承,为响应群众文化发展的先决形式,展示我省广场文化生活喜人局面,更好的做好全省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引导组织和示范工作,我们从2002年以来,开始举办全省性的广场文化活动,今年是第七届,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广场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展示我省广场文化艺术最高成就和成果,也是地方广场文化的精品,同时为全省各地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走向作用,使其以大众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面貌展示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为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社会主义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本届广场文化节,秉承文化盛会、群众节日的宗旨,及时抓提高、促和谐的工作原则,集中展现近年来全省广场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全省群众文化百年来趣味多知、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次广场文化艺术界无论是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上,我们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力求将在规模、水平、特色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次广场文化艺术节将由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优秀节目演出,演艺人数超过了1000人,参加的节目大多是在各地经过精心选拔的艺术经典,多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多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可以说本次广场文化艺术节,既是一次群众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也是一次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盛会,还是一次优秀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弘扬的盛会,更是一次促进群众文化质量全力提升和跨越的盛会,同志们,朋友们,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群众,创造环境优美,节目优秀,休闲优逸的广场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概的群众文化品牌,把最后的精神奉献给人民群众,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相信本次艺术节有全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省委和晋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支持,有高平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安排和组织和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将会办成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盛会和人民的节日,将会为我们党建党90周年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氛围,预祝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艺术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成功。
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民间艺术节目登台表演。第一个上场的是长治市代表队,他们表演的八音会叫《上党雄风》。八音会是上党地区传统的地方民间艺术,以鼓、锣、釟、苼、笛、磐、琴、萧八种乐器组成,乐器有吹有打,演员有蹦有跳,面部表情丰富,动作夸张,演奏风格粗旷豪放。节目反映出上党人们艰苦创业、不屈不饶、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八音会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个上场的是朔州队,表演节目《幸福年》,以塞外年文化习俗为表现主题,吸收民间艺术特色与风格,把扇鼓、秧歌、旺火等朔州传统元素融为一炉,反映了塞外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节目年文化气息浓郁,演员俏皮活泼,令观众眼前一亮,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三个上场的是临汾市代表队,他们的节目仍然是山西省的特色节目——威风锣鼓《黄河古韵》,威风锣鼓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节目气势磅礴、高亢激昂、扣人心弦、淋漓酣畅,体现了黄河气势以及黄河儿女勤劳淳朴、粗矿豪放、倔强好胜的性格。表演至高潮,演员忘己,观众陶醉。
接着上场的是大同市,大同市带来的节目是《魏都风情》,该表演队是此次参赛中年龄最大的一支队伍,年过四十的妇女们身穿大红色的民族服装,手持红伞,她们在欢快的节奏之中翩翩起舞,体现了人们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穿插的《猪八戒背媳妇》,更是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
吕梁市的《汾阳地秧歌》是一种曲艺说唱地摊秧歌,形成于元末,盛行于清代。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在平地上设场子即可表演。2008年,汾阳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下来的是晋中市,她们表演的是大型舞蹈《桃花迎春》,这个曲目根据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编排而成,80个演员身穿绿装,头戴绿花,表现春回大地的烂漫春色,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喜悦心情。
第七个上场的是运城市的《河东新秧歌》该节目以地方眉目曲调为主要音乐素材,融入了现代舞的元素,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现代舞中强烈的感染力赢得了现场的观众,赢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阳泉市带来的节目是《讶鼓熙州》产生于北宋神宗年间,创始人为宋将王韶。王曾指挥熙州之役,他曾在战争中使用面色狰狞的讶鼓队恐吓对手,取得了胜利。《讶鼓熙州》所表现的是宋朝对西夏战争中的熙州之役。2008年,讶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忻州市的《原平凤秧歌》起源于800多年前,是山西省优秀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道具制作和舞蹈形式在全国独一无二,其中竹圈甩帽最具特色。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城市上场的曲目仍然是八音会,节目名称叫《八音汉子》80名男孩边吹边舞,演员表情豪迈奔放,再现了晋城地区独特的民俗、民风、民貌。
东道主高平市代表队表演的节目是高平市传统的民间艺术九莲灯,该节目是元宵节的抢手节目,在顺治年间就已经风行,灯的舞发有“溜灯”、“甩灯”、“对灯”、“分灯”、“饶灯”、“晃灯”、“转灯”等。演员跑场的线路有“溜场”、“跑场”、“倒搭钩”、“小穿花”、“双对花”、“剪子腿”、“蛇蜕皮”、“分场”、“一窝蜂”等。表演的姑娘们将灯舞得眼花缭乱,高潮迭起。
最后压轴的是太原市代表队,节目《龙城天鼓》是太原锣鼓的经典节目。其特点是以铙、钹的特有声响为主体,加上形神兼备的指挥艺术,演奏出了一曲气势磅礴的龙鼓之声,如江河大潮、如逐浪排空,似阵阵春雷声震大地。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听觉的大宴。
运城市的舞蹈《河东新秧歌》,获得的一等奖,高平市民间《九莲灯》和忻州的《原平凤阳歌》、太原市的《龙城天鼓》获得二等奖,朔州的《幸福年》、晋中的《桃花迎春》长治的《上党雄风》获得了三等奖。临汾、吕梁、大同、晋城、阳泉选送的节目获得了优秀奖。
下一条:
四月初八,我在山西高平等着你